脊柱側凸 (scoliosis)俗稱脊柱側彎,是指脊柱的一個或數個節段向側方彎曲或伴有椎體旋轉的脊柱畸形。 脊柱X線平片顯示脊柱有大於10%的側方彎曲,即可診斷為脊柱側凸。此疾病好發於青春期,隨年齡增加症狀逐漸加劇,嚴重者影響呼吸、心髒功能,甚至出現脊髓壓迫及癱瘓現象。 脊柱側凸多見於青少年,中國脊柱側凸發病率為1.04%~1.2%,美國普查該病發病率約為1.1%。女性患者多於男性。各類型脊柱側凸中,特發性脊柱側凸最多,約占脊柱側凸總數的75%~80%,其次為先天性脊柱側凸。 本應用可以通過3D脊柱模型快速模擬各類脊柱側彎病例,可以通過頸椎、胸椎、腰椎的冠狀麵、矢狀麵、水平麵三個軸向去任意調節椎體的角度,從而簡單明了的模擬出各種脊柱側彎案例,並且展示給相關患者查看。 應用包含常見的5種脊柱側彎典型病例 King I型 約占13%,胸彎和腰彎均超越中線呈“S”型,腰彎大於胸彎,且柔軟性較差。 King II型 約占33%,胸彎和腰彎均超越中線呈“S”型,胸彎大於腰彎且柔軟性小於腰彎。穩定椎常為T11或T12或L1。 King Ⅲ型 約占33%,為真胸彎腰彎不超越中線,且腰彎呈非結構性,站立位上腰彎一般無旋轉。 King Ⅳ型 約占9%,為長弧胸彎頂椎在胸段,通常在T10下終椎在腰段,L4傾斜進入該長胸彎內,外觀畸形明顯,但L5仍位於骶骨中央。 King Ⅴ型 約占11%,雙胸彎。為結構性,T6常為兩彎交界椎。 脊柱,作為人體的力學支撐中軸,其任何病變或發育異常,都會給人體活動帶來極大不便。在骨科臨床上,為了矯正脊柱異常,常需要影像學檢查、劃線、測量、評估其力學平衡,製訂治療與康複方案。 應用包含脊柱測量功能 1、椎體角 胸椎X線正位片上,脊柱側彎最凸出椎體上下緣切線延線的夾角。 正常時,接近於0°,角度越大,說明側彎越嚴重。 可用於術前、術後療效的評價。 2、椎間盤角 胸椎X線正位片上,脊柱側彎最凸出椎體下緣與其下方相鄰椎體上緣切線延長線的夾角。 正常時,接近於0°,角度越大說明側彎越嚴重。用於脊柱側彎校正術療效評價。 3、肋椎角 正位X線片上,先劃出脊柱側彎最凸出椎體的上緣垂直的縱軸線,再劃兩側肋骨頭和肋骨頸中點的連線,兩者的夾角為肋椎角。 正常時,雙側肋椎角之差接近於0°,當二者之差>20°時,表示脊椎側彎進行性加重。 4、Ferguson角 正位X線片上,側彎起始椎體、終末椎體與最凸椎體中心點連線的夾角。 正常時,接近於0°。 此角反映了側彎的程度,可用於評價側彎的治療效果。 5、胸椎旋轉測量法 脊柱側彎時,若伴有椎體旋轉,則可用此法評價旋轉程度。在正位X線片上,根據椎弓根影與椎體寬度等分線的關係分為4度: I度,椎弓根線越過外1/3線 II度,椎弓根線越過外2/3線 III度,椎弓根線到達椎體中線處 IV度,椎弓根線越過中線,到達對側 6、Cobb角 Cobb 角,是脊柱側彎測量中使用最廣泛的一個指標,幾乎成為評價脊柱側彎的金標準。可用於頸、胸、腰脊柱各個節段。 脊柱側彎:是指脊柱的一個或多個椎體向側方彎曲,並伴有椎體旋轉的脊柱畸形。一般整個脊柱呈C形,或者多處側彎而呈S形,其中側彎角度最大的一個叫主彎。 端椎:是指脊柱側彎段,上方向脊柱凹側傾斜最大的椎體,也叫頭椎或上端椎。 尾椎:是指脊柱側彎段,下方向脊柱凹側傾斜最大的椎體。也叫下端椎。 頂椎:是指脊柱側彎段,最凸出的一個椎體。 7、脊柱平衡相關測量和劃線 脊柱平衡,矢狀位上,頸7椎體中點的鉛垂線,正常時,向下應經過骶1椎體後上緣。在冠狀位上,脊柱處於人體正中線上。 幾個相關概念: C7PL:指頸7鉛垂線,是經頸7椎體中點向下引的一條與水平麵相垂直的線。 SVA/S-C7D:矢狀麵偏移,又稱骶-C7距,是指C7PL與骶1後上角的距離 。 SFD:骶股距,骶骨後上角垂直線和股骨頭中心軸的水平距離。 TK:胸椎後凸角,是胸4上緣延長線和胸12下緣延長線的夾角。 LL:腰椎後凸角,是腰1上緣延長線和腰5下緣延長線的夾角。